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這兩句詩,來自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詩《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貴含蓄。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名謂觀書,全詩卻沒有一字書的影子,而又字字是在講書的韻味。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著實是一首上佳的詩篇。流傳千年而蘊意無窮,隨著時間推移,愈加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而朱熹正因為此篇佳作,躋身于哲理詩大家的行列。
半畝方塘一鑒開。
開篇第一句,就采用了三個比喻。
半畝方塘,是說一方小小的池塘(只有半畝,當然是小了)。
池塘的水面清澈透明,像一面明鏡(鑒:是指明鏡)。
這小小的明鏡被打開。開是動詞,打開了一面小小的明鏡。
寓意是講:打開一本書,就好比打開了清澈透明如池塘般的一面明鏡。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從字面上理解,是說天上的云彩和風光都在水面上徘徊蕩漾。但如果停留在字面上,不過是描寫風景而已。
可是,詩人不是在觀水面風景,而是在觀書,這意境自然就寬闊無比了。一本書里所包涵的內容是博大精深的,似天光云影一樣在讀者眼前游動,讀者就會發揮想象,盡情地欣賞書中的精彩,書中的美妙,書中的景色,觀書就像欣賞一道絢爛多彩的風景,無疑是美好無比的享受。
問渠哪得清如許。
試問,這渠水為什么如此清澈透明呢?字面上依然是寫水,并且詢問清澈的緣由。
清澈,自然是好的意思。也就是說,書中為什么富有如此深刻的內涵呢?這內涵是從哪里來的呢?好書的來源是什么呢?
為有源頭活水來。
字面的含意是:這清澈透明的池水,是由不斷流來的活水供應而來,新陳代謝,以舊換新,所以才保持了清澈透明。
回到書上來,就是說,通過觀書,知道了一個道理,這源源不斷的知識,是因為有儒家圣賢的思想來補充,來澆灌,來滋養,來熏陶,才有無窮無盡的知識源泉。
誦讀全詩,每位讀者自然會產生如下感受:
1、語言清新典雅,舒展流暢。韻律準確,輕松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一詠三嘆。
2、比喻合理,貼切巧妙,一本爽心悅目的書籍,好比一塘清澈透明的池水,輝映著云影天光,蘊味無窮。
3、哲理深遂,發人深醒。吸收知識的營養,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補充,不停地吸收新鮮的營養為我所用,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說明事物不是靜止的,是在不斷變化的。
一首《觀書有感》告訴了我們一個淺顯又深奧的道理:
只有加強學習,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新文化、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才能做對社會有用之人。
這是一首來自宋代大儒朱熹的詩句。來自其作《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別具哲理的詩句。
我們知道,朱熹是個飽學的碩儒,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程朱理學就是由他和另外兩位程氏大儒共同開創的,一直在我們的國學篇什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我們撇開他的人品不論,但就他的個人學問而言,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大學問家,大哲學家。況且其人品也有后人肆意抹黑的嫌疑,這里按下不表,單獨說一說他的這兩句詩。
詩的表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也比較淺顯。直譯過來就是: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就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這句話固然淺顯,卻蘊含著較為深刻的哲理——要想保持一汪碧水的清澈澄明,流光溢彩,就要時時刻保證它的源頭活水為這汪碧水源源不斷的輸送新鮮的水源,從而保證它的新鮮度和純潔性。
這話擱在現實里面同樣受用和普及,具有導向性引領作用。
我們或可以引申一步,將我們自身的學識比喻成一汪碧水。而我們的知識要想時刻保持它的新鮮度和獨特性,勢必要給自己充電,以供應和保障我們的知識來源總是新鮮的,前瞻的,具有導引作用。
而詩人題目既然寫了是觀書有感,自然就和我們的接受新鮮知識緊密相連,也在向我們闡釋一個道理:我們只有在不斷地汲取知識的養分,并保證其知識來源的充足和隨時,才能使我們的知識不斷得到更新換代,以更新的知識去引領時代的潮流或風尚。
這和我們很多人經常習慣于意得志滿、固步自封形成鮮明對比,我們萬萬不可被傲氣和自滿蒙蔽了雙眼,如果不及時更替自己的知識結構,早晚要被時代的洪流所取代,所淘瀝。
而我個人,更喜歡他的另一首詩,同樣的淺顯易懂,也在向我們闡釋一個深刻的道理: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叫“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蘇子有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都是同樣的道理,知識永遠不會滿足現狀。而一旦儲備了豐盈的知識,那我們的言行勢必會隨時透露出那種內在的華貴和富有,也使得我們自己在面對各種機遇或挑戰的時候,可以憑借知識的養分,給自己打氣充電,讓自己站在時代的潮頭,做一個手把紅旗的弄潮兒。